彭老总杰作:美记者和强渡大渡河19勇士合影,“三赤匪”泪别瑞士
埃德加·斯诺(1905~1972)是美国作家、记者。1928年来华,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、通讯员。
埃德加·斯诺(1905~1972)是美国作家、记者。1928年来华,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、通讯员。
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,到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,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,是“狂飙”的两年。
近日,北京国际戏剧中心·人艺小剧场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小客人。作为“小宇宙”系列首场线下活动,来自北京市多所中小学的学生走进这座专业剧场,共同观摩“青春绽放·戏聚京津冀”——2025大学生戏剧展演。同学们不仅在人艺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沉浸式体验戏剧的魅力,更在演出结束
埃德加·斯诺的红军八角帽、“飞虎队”飞行员穿过的军服、白求恩的《自画像》……近日,由国家文物局、国家档案局、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“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—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”专题展在国博开幕。
历史的长河中,总有那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,跨越国界、种族和语言,凝结成不朽的友谊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在中国国家博物馆,一场名为“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”的专题展览今天开幕,娓娓道来一段段关于支援、并肩作战的动人故事,仿佛将观众拉
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中,有一个特殊的群体,他们为了实现理想,从西方来到东方,投身革命和新中国建设,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紧密相连。美国医学博士乔治·海德姆就是其中之一,后来还将名字改为中文名“马海德”。
中国抗日战争,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正义之战,亦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。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,无数国际义士跨越国界,怀揣着对和平与正义的向往,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。
8月30日下午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。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、中国日报社、CGTN、中宣部国际传播局共同主办,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、新闻与传播学院、中国埃德加·斯诺研究中心、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、融媒体
1937年,美国记者尼姆·威尔斯(埃德加·斯诺的夫人)来延安采访,对延安新秩序大为感叹,“中国共产党在许多方面实现了欧文——傅立叶时期的原始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所梦想的公社生活,……粮食、衣服和棉被一律由国家发给,……每个人都是从放在桌子中间公用的碗里夹菜吃。中国
1939年10月14日,库里申科率援华航空志愿队轰炸机大队突袭日军汉口机场,重创日军,在返航途中遭敌方拦截,库里申科胸部和左肩中弹负伤,所驾轰炸机一侧发动机被击中。为保护战机和地面民众,库里申科毅然放弃跳伞,选择在四川万县陈家坝地区长江江面迫降。两名战友游上了
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,一群不同信仰、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跨越山海,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。在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,他们与中国人民一道写就了正义战胜邪恶、光明战胜黑暗、进步战胜反动的壮丽篇章。
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5集系列短视频《为了和平》26日晚在东方卫视首播,通过讲述宋庆龄的和平理念与伟大实践,旨在让宋庆龄精神在新时代“活”起来。
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与真实传媒联合打造的5集系列短视频《为了和平》,将于8月26日晚22:00在东方卫视“新纪实”时段首播,并于8月27日—8月31日在SMG新媒体矩阵平台推出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在中国进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,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,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,以舆论声援、医疗救助、物资援助、难民收容等各种方式支援中国抗战。
马海德医生常年在延安为百姓看病,而他的妻子周苏菲则因其出众的容貌和温婉的性格,被延安人民亲切地称为"延安第一美女"。